近年来,在城市更新和乡村振兴过程中,各地实施闲置空间适旅化改造,探索推出了一批“小而美”文旅新场景案例。
为贯彻落实文化和旅游部实施旅游景区强基焕新行动的安排部署,探讨构建“诊断-焕新-共赢”的实践创新范式,坚持正面典型引路,深化推进景区场景焕新示范工作,中国旅游景区协会决定通过文旅中国新媒体矩阵开展2025“小而美”文旅新场景案例征集工作,深入挖掘各地具有地域特色和发展潜力的“小而美”文旅新场景,通过媒体广泛传播渠道,对典型案例进行征集和赋能,构建“发现-传播-赋能-示范”一体化链路,打造具有全国影响力的“小而美”文旅新场景品牌,推动场景创新理念在各地的普及与实践。
欢迎各地发改、文旅、住建、商务、农业农村等部门、规划设计单位和有关行业协会积极参与案例征集活动,按照《“小而美”文旅新场景案例征集标准》,对申报案例进行初步筛选和评估,在2025年12月30日前将申报材料(附1200字案例介绍)扫描以下二维码,或通过文旅中国公众号“小而美”入口报送。
展开剩余82%【如有任何问题请通过文旅中国公众号回复“小而美征集”】
附件:“小而美”文旅新场景案例征集标准
中国旅游景区协会
2025年7月3日
附件:
“小而美”文旅新场景案例征集标准
近年来,各地在城市更新和乡村振兴进程中,积极推进闲置空间适旅化改造,通过创意构思与高效利用,深度挖掘城市边角地、废弃厂房、闲置民居等空间潜力,推出了一批“小而美”文旅新场景案例。此类案例以小规模空间为载体,成功实现“小体量承载大内涵、轻投入创造高价值”的创新发展模式,成为文旅产业转型升级的新亮点。“小而美”文旅新场景以空间精微性、文化在地性、体验交互性和青年适配性为核心特征,打破传统认知中文化与商业的对立关系,既充分诠释“场景即生产力”的经济学逻辑,又深度表达“体验即生命力”的美学价值,精准契合当代青年客群追求个性化、沉浸式的行为偏好 ,为文旅产业的高质量发展提供创新样本。“小而美”文旅新场景案例征集标准如下:
一、空间精微性标准
1.规模控制。改造面积严格限定在≤500㎡,重点聚焦城市边角地、废弃厂房、闲置民房等低效空间。这一要求旨在推动城市微更新,避免大拆大建,实现资源的高效利用。通过对小规模空间的精细化改造,有效解决城市空间碎片化问题,达成“小空间大利用”的目标,使这些原本被忽视的角落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。
2.投资标准。单项目成本需控制在≤500万元,大力鼓励200万元以下的轻资产改造模式。此举旨在降低市场主体参与文旅项目开发的门槛,吸引更多中小投资者加入。通过控制单项目成本,能够显著提高资金周转率和抗风险能力,形成“低投入、快回报”的可持续开发模式,为文旅产业的多元化发展注入动力。
3.功能复合。单个空间必须融合≥3类功能,打破传统单一业态的局限。通过将文化展示、消费体验、社交互动等多元功能有机叠加,提升空间的使用效率和吸引力,满足游客多样化的需求,创造更多的商业价值增长点,使文旅场景成为集多种功能于一体的综合性空间。
二、文化在地性标准
1.符号渗透。每50㎡的场景空间需融入≥1项经认证的当地非遗元素,确保地方文化在场景中得到充分且深入的展现,杜绝文化符号的表面化应用。通过这种量化要求,使场景成为非遗活态传承的重要载体,增强文化体验的深度和独特性,让游客能够真切感受到当地文化的魅力。
2.资源利用。废弃材料利用率需达到≥70%,充分体现可持续发展理念。对废旧材料进行创意再生,不仅能够大幅降低改造成本,还能赋予其新的功能和美学价值,同时唤起人们对地域工业历史或乡村记忆的情感共鸣,实现资源利用与文化传承的双赢。
3.主体参与。本地村民、非遗传承人等直接参与运营的比例应≥30%,确保场景运营与本地社区实现深度融合。通过利益共享机制,激发村民保护和传承文化的积极性,形成“场景发展 - 社区受益”的良性循环,保证场景的文化原真性和可持续运营。
三、体验交互性标准
1.体验设计。设置≥2类参与式体验项目,如手工制作(DIY)、AR技术应用、虚拟导游、趣味问答等。这些互动项目能够打破传统观光模式的局限,增强游客的代入感,有效延长游客在场景内的停留时间,提升体验满意度,同时为二次消费和社交传播创造有利条件,实现“体验 - 消费 - 传播”的链式反应。
2.技术投入。智能设备等技术投入需控制在≤10万元,强调实用高效原则,避免盲目追求高科技投入。通过低成本的智能化改造,提升服务效率和用户体验,尤其适合中小微企业采用,使企业在控制成本的前提下实现管理和服务的升级。
3.商业转化。消费转化率需达到≥35%,该指标以结果为导向,确保体验设计与商业目标紧密结合。通过优化消费场景和体验流程,提高游客从体验到消费的转化效率,实现文化体验与商业价值的平衡,保障场景的可持续运营和盈利能力。
四、青年适配性标准
1.团队要求。核心运营团队年龄需≤35岁,年轻团队更能精准把握青年客群的审美偏好和消费习惯。通过年轻化的运营思维和创意策划,打造符合青年文化潮流的场景氛围,形成“团队年轻化 - 内容潮流化 - 客群精准化”的运营逻辑,吸引广大青年游客。
2.社交传播。用户自发内容(UGC)占比需≥15%,通过激发用户主动创作和分享,充分利用社交媒体的裂变传播效应,降低场景的营销成本,大幅提升品牌曝光度,形成“用户体验 - 内容创作 - 社交传播 - 新客引流”的闭环生态,增强场景的自传播能力和长期活力。
3.业态创新。积极引入盲盒经济、潮玩、文创、沉浸式体验等新兴业态,打破传统文旅商业形态。这些创新模式能够满足青年客群对个性化、时尚化消费的需求,同时为传统文化注入现代活力,实现文化表达与商业创新的完美融合。
五、案例征集要求
1.文化活化要求。采用“实体符号呈现→故事场景解读→互动仪式体验”的“文化活化三阶法”。通过实体符号唤醒游客的文化认知,再通过故事场景构建文化叙事,最后通过互动仪式增强游客的文化认同,实现文化从静态展示到动态体验的完整转化,形成一条连贯的文化体验链条。
2.监测指标要求。需重点关注核心监测指标,包括文化渗透率(非遗衍生品销售占比)≥25%、青年客群日均停留≥90分钟、空间坪效≥8000元/㎡。通过对这些指标的量化监测,能够实时评估场景的文化影响力、客群粘性和商业效率,为场景的持续优化提供可靠的数据支撑,确保场景运营始终符合“小而美”的发展目标。
3.合规审查要求。严格执行负面清单制度,明确禁止破坏历史建筑结构、滥用外来文化符号等行为。符合传统风貌与现代功能兼容性审查标准,在推动场景创新的同时,切实保障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和地域文化纯粹性,避免开发过程中的文化破坏和同质化倾向,确保场景开发的可持续性和文化真实性。
责编:勾晓庆
发布于:北京市易倍策略-炒股配资学习-正规好的配资平台-上海平准股票公司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